找到相关内容698篇,用时16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四禅八定与灭尽定

    没有“无想”,既是非想非非想处定。在无所有处定时,他还有一个定境,但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后,连定境都消失了。但是第六还有非常细微的作用,但是他不知道,乃至他有第七、第八的心识在作用。  南传佛教中,认为我们只有六个心识,当一个人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后,第六还有很微细的作用,就是大乘佛教中所指的第七。一般上这很微细的第六识心执著第八称为第七--恒行的心识。  进入四禅定者,只是降服眼、耳、鼻、...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21942351.html
  • 十八界

    、知觉(意门)而生起之认识作用的引转(avajjana,牵引导入)作用。引转与开导同义。  并且,瑜伽行派把“意”当作是“末那”,认为是在六之外独立的第七。“意”是六之所依,且是自我意识之中心...十八界事实上就是六根、六境和六。界(dhatu)有差别、体性、原因等意义。十八界就是把宇宙诸法分析成这十八种要素;亦即是宇宙诸法是由根、境、所构成的,而根境识三者各有六种,于是成十八界。  界虽有...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40742965.html
  • 浅论西游记中的隐喻

    ,这是人的第七,差不多等于现在人们说的一个人的气质,性格,沙僧代表的显然就是前五,人的身体。修行,是要把身心切实转化过来的一个巨大的工程,绝对不是纸上谈兵的空想。虽然一路上猪和沙看起来象是拖孙的...先做主公”的第八,也就是一个人的精神主体,一个人真正的生命本原,无穷以来的记忆都储存在里面,它是一个巨大的种子仓库。   而孙猴子代表的是第六,也就是一般人所说的意识,他在故事里象征的是人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34748421.html
  • 对“诸识皆属虚妄”与“现量是正确认识”两个看似矛盾说法的抉择

    实际上是解决了此问题。 首先,关于五是不是遍计所执性,该论指出,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八都有执。而正确的观点应为:只有第六第七有执,前五和第八无执。为什么前五和第八无执?该...的事物才是真实不虚。 虽然从部派佛教到大乘唯识学都认为,五(即五种感觉)的认识是现量认识,而现量认识是正确的认识,但当人们用三自性理论来审视现量时,就不能不提出质疑:五的现量认识为什么是正确...

    林国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23949697.html
  • 物理与唯识

    作用。所以我姑息自己的愚浅,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在你我之间交流。  前面已经说过八中前五与第六和物理学动量与坐标之间的可对较关系。那么第七、第八呢?与物理学的概念有没有可对较概念。我的看法是有。第七末那对质量、第八对能量。由第七量属非量、性惟无记,如质量,它与物体的形色状相无关,唯恒审思量执持为用,七的这种特 征与质量相类。且七为前六的依止,质量在动量和坐标的表示中也是相类的地位...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32049795.html
  • 贪妒的病理分析──心理分析与佛法十二因缘的比较 (下)

    平等现象),以资警戒。  观察不平等现象,是传统佛教转“第七”为“平等性智”的关键,这时候,再重新观察自我原来的立足点是不是早已有不平等现象(如身材、相貌、天资等),能深观一切不平等现象而发心尽有生之年(佛教术语是“尽形寿”)弥补差别待遇,就是证入“平等性智”。如果只是在心态上认为每个人的“人格” (佛教术语是“佛性”)平等,人人皆可修证,则与“平等性智”还有一大段距离。  传统佛教讲的“第七”...

    张大卿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75653004.html
  • 各种禅定的差别

    ”,也没有“无想”,既是非想非非想处定。在无所有处定时,他还有一个定境,但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后,连定境都消失了。但是第六还有非常细微的作用,但是他不知道,乃至他有第七、第八的心识在作用。  南传佛教中,认为我们只有六个心识,当一个人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后,第六还有很微细的作用,就是大乘佛教中所指的第七。一般上这很微细的第六识心执著第八称为第七--恒行的心识。  进入四禅定者,只是降服眼、耳...

    广超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45655738.html
  • 王夫之援佛、道入儒思想评述

    儒家的理想人格。  王夫之从佛学中吸取营养,融通佛、儒。在对如何“转识成智”问题上,有他自己的体悟和创见。王夫之认为,第八识虽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但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在于第七,“盖八识相分(当为见...“八三藏”章)第八包藏有一切诸法(事物)所由产生的原因,但第八之所以能贯彻于生死流转的全过程之中,则在于第七的恒审思量、坚持执着。所以“八”章说:“此(第七)虽未思善思恶,而执八一段...

    谢路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43568352.html
  • 什么是阿赖耶识博

    什么是阿赖耶识 释义一 八中之第八,由如来藏与无明和合而生。参考阿赖耶条。; 阿赖耶释义:华译为藏识,有能藏、所藏、执藏的三种意义。自能藏万法种子方面来说,叫做“能藏”;自受前七识杂染法所熏所依方面来说,叫做“所藏”;自被第七执著为我方面来说,叫做“执藏”(我爱执藏)。阿赖耶识的别名甚多,它是一切有情生命之所寄托,在一期无常中,最先来,最后去,并不随生死而消失,故又名“无没”。...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25176670.html
  • 南亭法师答:往返六道受生受死的是个什么?

    ;对于那可恶的,怎样才能迅速的除去。于是就如第二章中所说的,杀盗淫妄,种种恶业。就因此而起了。接触外境的声色境界,分别其可爱与可恶,那是前六;可爱的要为我所占有,可恶的必须去除,这是第七。当第一次...这妄心之主的第八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本身的意义,及其所使用的心所,在第一章中,都曾略略说过。它之所以独任往返六道责任的原因,就是它身为前七所依之总体,仅能接受外境的熏染,和收藏善恶业的种子,而不直接...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7/06574085710.html